項目詳情
浠水河生態(tài)整治項目通過水利設施營造,基礎設施完善,歷史文脈挖掘、濱水空間重塑,文化節(jié)點構建、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等,將濱水空間重新納入到整個城市的生長發(fā)展體系中,促進城市更新,形成一種精明增長和韌性生長的發(fā)展模式。
整合城市多種需求和設計要素,構建“一軸、兩心、六區(qū)”的景觀格局:一軸為集都市觀光、水上娛樂、水主題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復合型功能主軸;兩心為城市品質生活核心和城市形象展示核心;六區(qū)包括鄉(xiāng)村自然觀光區(qū)、主題娛樂區(qū)、傳統(tǒng)文化體驗休閑區(qū)、戶外健身運動區(qū)、現(xiàn)代藝術休閑區(qū)和郊野休閑區(qū),充分挖掘浠水傳統(tǒng)文化,在浠水河兩岸構建一個獨特的水文化星座,徜徉浠水城市文化的城市生態(tài)客廳。
安水護城,基于韌性河道的設計理念,水利設施融合生態(tài)、景觀、文化等多元需求,構建消失的堤防、共享的堤防。
浠水河城市堤防實現(xiàn)從工程抑制自然到工程成就自然,從灰色基礎設施到綠色景觀設施,從剛性抵御到韌性共生。讓城市堤防實現(xiàn)從防御線到生命線、風景線、幸福線的華麗轉變,突破單一的水利功能,融入安全、生態(tài)、貫通、文化、活力、智慧6大功能。
浠水縣因浠河而得名。百里浠河,以兩岸清泉白石、岸芷汀蘭的優(yōu)美自然風光而著稱于世。自古以來,諸如王羲之、杜牧、李白、杜甫、劉禹錫、陸羽、蘇軾、黃庭堅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來浠河游歷,評點浠河秀色,留下了斗方禪林、清泉古寺、浠川八景等不勝枚舉的人文景觀。通過對浠水河兩岸文化遺存的保護和再利用,結合區(qū)域位置進行串聯(lián),構建不同地域區(qū)塊、不同游賞時間、不同景觀屬性的多維度文化展示路徑。
浠水文峰塔初建于宋朝,修建于明清時期,于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受到摧殘,文峰塔作為崇拜物的外現(xiàn),是浠水流域文化中一大歷史碎片,標致著浠水人民對傳統(tǒng)文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峰塔原址重建不僅引導了流域文化中向上的景觀視野,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浠水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濱水兩側的城市空間,增加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結合周邊用地現(xiàn)狀要素及人群需求設置休閑商業(yè)、文體運動、城市公園等配套設施,并對濱水區(qū)域已有項目特征進行提質升級,設置生態(tài)濕地公園、歷史人文體驗以及生態(tài)智慧公園等功能,使得濱水兩岸能夠自成系統(tǒng)吸引人群。針對不同活動的時間特征進行組合,打造24小時活力圈。為滿足老年人、上班族、游客、學生等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在濱水空間中植入“游、學、康、養(yǎng)”等不同主體的景觀項目,滿足多元需求。另外可根據出行目的不同,規(guī)劃特色游覽線路, 使市民共享城市的濱水活力空間。
景觀小品在城市景觀和園林設計中有著奠定文化和藝術氣息基礎的作用,可以提升空間的品質語言,景觀小品的色彩在整個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浠水濱水空間中通過合理的運用景觀小品,激活公共空間的生命力。
植物造景通過與硬質景觀的搭配,結合場景氛圍,起到豐富空間層次,創(chuàng)造多變的景觀感受,讓植物活化景觀,使整個濱水空間充滿靈秀之美。
相關推薦
首頁
項目
搜索
品牌
我的